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創團50年,雲門舞集“正青春”
詳細內容

創團50年,雲門舞集“正青春”

時間:2023-12-18     作者:張盼【轉載】   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張盼 文/圖

暌違四載,當來自臺灣的雲門舞集在今年歲末再次與大陸觀衆見面時,舞團的“掌門人”已由林懷民變成了鄭宗龍。

2019年,72歲的林懷民帶領一手創立的雲門舞集在大陸演出《白水》《秋水》,並宣佈在擔任舞團藝術總監46年後,正式退休告別舞臺。次年,鄭宗龍接手“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舞團”。時光流淌,雲門舞集將去往何處?

引領現代舞蹈風潮

“雲門”相傳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取典自《呂氏春秋》,舞容舞步俱已失傳,而美麗的舞名猶存。1973年,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爲宣言,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華語社會首個現代舞團。

初創時,爲了“跳自己的舞”,林懷民請來臺灣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前身)的老師教授舞者京劇基本功。上世紀90年代,雲門舞者在芭蕾、現代舞之外,又有了太極導引、內家拳課程,還學起了靜坐和書法。

“爲所有人起舞”是雲門舞集的創團宗旨。50年來,雲門舞集足跡遍佈各大國際舞臺,被譽爲“世界一流現代舞團”。除了正式劇場與校園的公演,舞團每年在臺灣不同地方舉辦大型戶外演出。每場觀衆數萬,演出時秩序井然,現場不留一片紙屑。

林懷民善於從亞洲傳統文化與美學中汲取靈感,編創充滿當代意識的舞作,曾獲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共創排《白蛇傳》《紅樓夢》《薪傳》《流浪者之歌》《行草三部曲》《稻禾》等90部舞作,衆多作品廣受歡迎一再搬演,並常被國際重要媒體選爲年度最佳舞作。題材涉及傳統美學、文史詮釋、現世關懷等,造就獨樹一幟的“雲門風格”,成爲臺灣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當舞團靈魂人物離開,雲門舞集將呈現何種樣貌?對於大陸觀衆,鄭宗龍這個名字和他的作品,都難免讓人感到陌生。當他近來帶着舞作《霞》在大陸多地巡演,答案開始慢慢浮現。

從未如此輕快多彩

《霞》選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林懷民編創的經典舞作《水月》配樂相同,遙相對話。細聽會發現,有別於傳統的絃樂演繹,鄭宗龍採用由日本音樂家改編的薩克斯版本,4把薩克斯在地下采石場、礦坑、倉庫及意大利宮殿等場所吹奏,伴隨着輕重緩急不同的呼吸,引領觀衆步入空靈寬廣的世界。

“以往的創作,都始自我天馬行空的想象,但這次我把創作一起交給了舞者。”鄭宗龍介紹,疫情期間,舞者們只能通過線上視頻“雲”排練,這讓他見識到每個舞者家中不同的樣子和舞者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從前慣於從自我經歷中挖掘素材的他,這次將26名舞者獨特的生命故事轉化爲不同舞段,也成就了雲門舞集的首次集體創作。

這些故事有美麗的回憶,也有孤獨的片刻。舞者們的服裝各不相同,既彰顯了個人特質,又傳遞着不同的情緒。爲了更充分展現舞者個人故事,鄭宗龍還爲他們準備了繪畫課,並將畫作轉化爲舞臺影像,以交錯的投影圖樣和線條,呼應舞者肢體呈現的喜怒悲欣。“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像一道光,照亮我們的舞者,也照亮所有觀衆,生發出更多五彩斑斕的《霞》。”鄭宗龍說。

“我從未見過雲門如此輕快,如此多彩。”林懷民在退休之際便提到,他不喜歡雲門舞集成爲“博物館式的舞團”,只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看過《霞》演出後,林懷民更加篤定:“退休了就交給年輕人,讓世界重來一次。雲門可以有青春的感覺,可以遊戲,更可以跟這個時代呼應。”

傳統根基不會改變

雲門舞集的兩任藝術總監,看上去是如此不同。林懷民成長於知識分子家庭,是小說家出身,鄭宗龍則生在臺北艋舺市井街頭,幼年時曾擺攤叫賣。林懷民創排的舞作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有着濃厚的人文底色,鄭宗龍則善於以個體經驗爲創作靈感,作品交織街頭張力與人生百態。

“雲門的東方根基不會變。”鄭宗龍說。回溯其舞蹈職業生涯,起點也正是在雲門舞集。8歲起因“好動”而開始學舞的他,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加入雲門舞集。進團第一堂課是站樁,一站就是一個半小時。在雲門舞集跳了4年舞,那些傳統的身體訓練,早已如鄭宗龍所言,“融入了肌肉記憶”。

但早前鄭宗龍因脊椎受傷,體內植入兩顆鋼釘,面對高強度的舞蹈訓練和演出,他需要每週多次看中醫、做復健。最終因爲傷勢,鄭宗龍不得不告別舞者身份。爲了維持生計,鄭宗龍開始接各種商演,收入很不穩定,最潦倒時甚至只能靠幾百塊錢(新臺幣)度日。就在這時,林懷民請他給自己做司機。“林老師在車上會聽古典音樂,如果去看演出多一張票,他也會帶上我,我跟着他一起看戲、觀舞。他常常去書店,還會推薦幾本書給我。”鄭宗龍說。

在林懷民的引領下,鄭宗龍開始與更廣袤的世界發生關聯。鄭宗龍說,“不管是古典音樂,還是西方經典文學,都開始一點點進入我的生活。從那時到現在,我一樣會聽巴赫、馬勒、德彪西、肖邦。在人生早期,我聽到音樂就想要跳舞,到後來,我聽到音樂就在編舞。”

跟着社會脈動跳舞

2006年起,鄭宗龍擔任雲門2團特約編舞家,2014年任該團藝術總監。與雲門舞集專跳林懷民作品不同,雲門2團廣邀年輕編舞家創作新舞,並深入校園與地方小區演出、推廣舞蹈。隨着雲門兩團在2019年合併,鄭宗龍從林懷民手中接下的擔子,變得更重了。

“目前對於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創作。”鄭宗龍說,接棒以來,他每年推出一部作品。“幾乎一個作品還沒完成就開始想下一個作品,一直在創作。”他說,雲門舞者傳統的訓練課程還在,只是他“淘氣地加入了一堂街舞課”。

變化不止於此。外界對林懷民時期的雲門舞集印象多半是“沉靜”“優雅”,鄭宗龍接班後的首部作品《定光》,爲了讓觀衆如同置身自然狀態中,舞者們不但需要像動植物一樣在臺上移動,還要模仿自然界蟲鳴鳥叫,每每被弄得“口乾舌燥”。近期在臺灣演出的《波》,更將AI的創作概念帶入舞作。鄭宗龍與日本新媒體藝術家合作,去收錄舞者生理肌肉的電波動態,轉換成聲音,同時將舞者在跳舞時的形態,經由程序幻化出多樣的科技影像。

作爲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鄭宗龍,接連推出的《定光》《霞》《波》屬於3個不同世界。“一個是自然世界,一個是內心世界,一個是電腦世界。”鄭宗龍說,他現在的風格印記就是“探索”,至於最終會形成什麼風格,還是要交給時間。

鄭宗龍今年47歲,與舞團內最資深的舞者同齡。關於未來,他說,“雲門會一直在,只是有不同的創作者。傳統的元素,如何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理解、運用和創新,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希望雲門可以繼續跟着整個社會的脈動跳舞。”

張盼﹒創團50年,雲門舞集“正青春”﹒《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2月16日04版【要聞】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