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平潭五福廟:一廟兩城隍 牽起兩岸緣
詳細內容

平潭五福廟:一廟兩城隍 牽起兩岸緣

時間:2023-12-14     作者:張哲昊 陳瀾清【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記者 張哲昊 通訊員 陳瀾清

上香、敬酒、叩首、祈福……近日,位於平潭城關的五福廟舉辦威靈公五福都城隍千秋壽誕慶典活動,近百名來自海峽兩岸的信衆參加。

五福廟又稱威靈公廟,原稱駐鎮都城隍廟。這座廟宇始建於明代,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續建,後又經過多次修繕,依然屹立於阡陌交錯的古街之間。

據五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王愛平介紹,五福廟佔地面積雖然只有940平方米,但卻有着極爲特殊之處——不僅供奉着“威靈公五福都城隍”,還有一座臺灣城隍,形成了“一廟兩城隍”的格局,這在大陸十分罕見。

五福廟主體紅牆黃瓦,由龍鳳戲臺、城隍殿、太歲殿等殿宇組成,廟內裝飾構件造型獨特、紋飾繁縟富麗,極具海島特色。環顧香火鼎盛的城隍殿,只見臺灣城隍神像與都城隍神像一前一後、一矮一高陳列,大殿牆壁上至今仍可見清代的龍吟虎嘯壁畫,讓人感受時間的印記。“在這裡,我們把臺灣城隍神稱爲‘臺灣客’,這是串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的有力佐證。”說起臺灣城隍的來歷,王愛平侃侃而談。

事實上,這位“臺灣客”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自古以來,平潭就是海防重地,清政府平定臺灣後,在嵐台兩地之間實行班兵換防制度,共設官兵2,400人,俗稱“二千四兵”。這些官兵每三年換班一次,歷時長達200餘年。這期間,在嵐台兩地輪流駐防的水師兵勇,爲能夠在海上化險爲夷,遂籌資將臺灣城隍神像移奉平潭五福廟內,以寄託對親人、家鄉的思念,祈求神明保佑。

臺灣城隍移奉平潭後,福建赴台的官吏、將士、商賈、船員多到此叩拜,祈求一路平安順遂。而臺灣商船來平潭經商貿易時,也要到五福廟燒香祈福,兩岸信衆將之奉爲“除暴安良、護國安邦”的保護神。漸漸地,“一廟兩城隍”的故事也流傳開來,成爲嵐台交流交往的重要歷史見證。

有趣的是,五福廟整體建築爲木石結構,其廟宇結構、香火排位佈局等與分佈在臺灣各處的城隍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此外,在臺灣臺南、新竹兩地的城隍廟,其大殿門楣背後均懸掛着木製算盤,而在五福廟大殿門楣後的大壁上,同樣懸掛着一個巨大的木製算盤。這無不彰顯着兩地之間的歷史文化淵源。

“算盤的功能是用以裁判錢財糾紛、辨別是非、懲戒邪惡。在平潭,若出現糊塗賬,經常有人說‘到五福廟去算’,這說明五福廟在平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王愛平說。2001年,五福廟被列爲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獨有偶,平潭請來了“臺灣城隍爺”,而臺南安平海山館亦供奉着五福廟的城隍神——“五福爺”,這是當地最著名的城隍廟之一,兩者香火一脈相承。當時,還有澎湖海山館等多座會館,均由清代駐守臺灣的海壇水師興建,供平潭人聚會、祭祀等。久而久之,還衍生出了一句諺語:“二千四兵換班,不離臺灣海山。”

閩臺城隍文化同根同源。平潭民俗文化專家賴民告訴記者:“清朝時,在臺灣任職的官吏都要到城隍廟祭拜。比如,在位於臺南的臺灣府城隍廟,其右廂房新闢的文物陳列室內,至今仍保存着清乾隆年間兩次重修城隍廟宇的碑記。”

五福廟“一廟兩城隍”的故事,也引起了不少臺灣學者、媒體的關注。2021年,臺灣資深媒體人邱毅曾來嵐錄製電視節目《邱毅看平潭》。期間,他實地探訪五福廟,瞭解海壇水師班兵換防的歷史。在他看來,“一廟兩城隍”對於拉近兩岸同胞心靈距離十分重要。“如同兩岸同祭媽祖一樣,平潭可以舉辦兩岸城隍祭祀文化節等活動,建立聯繫兩岸信衆的橋樑與紐帶。”邱毅如是建議。

近年來,平潭加快推進五福廟修繕工作。今年春節前後,當地有關部門還對城隍殿、太歲殿進行了翻新修繕。如今,兩座大殿的瓦屋面、山牆及前殿木架構已煥然一新。

眼下,平潭正深挖城隍文化內涵,謀劃舉辦兩岸城隍民俗祭祀活動等,屆時將邀請兩岸信衆來五福廟參觀交流、共敘情誼,增進兩岸“祖同宗、文同源、俗同風”的文化認同。

“城隍文化已深深根植於兩岸民衆心中,成爲閩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愛平說,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廟會、民俗表演等形式,將五福廟打造成爲兩岸信衆交流交往的平臺,進一步推動嵐台深度融合。

張哲昊、陳瀾清﹒平潭五福廟:一廟兩城隍 牽起兩岸緣﹒《福建日報》2023年12月14日7版【海峽】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