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五柳孤松客”的臺灣情緣
詳細內容

“五柳孤松客”的臺灣情緣

時間:2023-12-12     作者:全幸雅【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記者 全幸雅

近日,福文化研究院、福文化創新應用研究中心授牌儀式在福州舉行,在八閩掀起了又一波福文化熱潮,也帶火了位於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大光里8號的“中華福館”。許多遊客不知道,這座綴滿“福”元素的古厝,原是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家陳衍的故居。

陳衍,字叔伊,號石遺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以其精深的詩學、儒學、經學、史學造詣在清末民初文壇上享有盛譽,著有大量詩文經史作品,他的一生與臺灣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冬日暖陽,沿着文儒坊斑駁的石板路步行幾十米,看到一棵枝繁葉茂的木棉從宅中探出綠意,便知到了陳衍故居門口。宅院整體佈局由陳衍本人設計,前後兩進,佔地面積雖只有600多平方米,卻處處別出心裁。故居導覽人員告訴記者:“陳衍自嘲爲‘鰥居匹夫’,他將二進命名爲‘匹園’,園內的小樓名爲‘花光閣’用以藏書。花光二字取自陳衍妻、晚清才女蕭道管的‘挹彼花光,薰我暮色’一詩。”

陳衍“通經史訓詁之學”,他曾以筆爲矛,投入到反割臺抗日鬥爭中,留下許多愛國故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派代表赴日求和,舉國譁然。陳衍與林紓等在京舉子毅然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等領土。也因此認識了梁啓超等維新派人物,後經“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紹到上海,在陳季同等人辦的《求是》月刊當主筆,力主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文化,走強國富民之路。1932年“一•二八”事變,陳衍恰逢77歲壽辰,他決定不做壽,將筵席費慰勞抗日的十九路軍,以文人氣節詮釋愛國之心。

1886年,陳衍入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幕府,幫助招撫當地少數民族,開疆拓城,修築鐵路,發展臺灣經濟。

閩臺同根共源,文緣相近。陳衍“特長於詩”,開創了“同光體”(因興起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而名)。作爲“同光體”閩派詩人的領軍人物,陳衍曾一度讓台島詩風盛行,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在台期間,陳衍成詩文百餘篇。連橫所著的《臺灣詩乘》記載:“劉省三(劉銘傳)中丞……延侯官陳石遺孝廉掌記室。石遺……有《遊台詩》一卷。”同時,陳衍積極推動起源於福州的詩歌活動——“詩鐘”在台普及。“詩鐘”傳入臺灣後,迅速傳遍全島。

1913年,臺北板橋林爾嘉、林景仁父子創設菽莊吟社,延請陳衍主持社課,並徵詩海內外,陳衍實際充當了該社的精神領袖。該社以“抗日復台”爲宗旨,接受“同光體”閩派有關“宗宋”“以詩存史”“以學爲詩”等文學觀念。

同時,陳衍還廣招臺灣人才來福建發展。“臺灣詩界二公”之一施士潔於1917年隨陳衍來到福建,二人常賦詩酬答,《陳石遺集》還收錄有陳衍贈施士潔詩二首。彼時,陳衍與臺灣名流詩人交往頻繁,爲兩岸詩學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1916年,陳衍受邀回閩編修《福建通志》,並任總纂。修志歷時五年,成書六百四十卷,共1,000多萬字。我省著名文史專家盧美松說:“這是當時規模最大、記載最翔實的福建省志,其中也將臺灣從明到清的歷史加以詳細編纂,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料。”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是陳衍最爲人知的一句詩。該詩最早讓“三坊七巷”名字響徹海內外,表達了陳衍對故鄉深切熱愛的同時,也精煉地概括了詩人對所處時代的思考及無奈。以“五柳孤松客”自稱的陳衍雖已逝去,但他的愛國情懷和詩文經史成就,早已成爲兩岸共同的精神財富。

全幸雅﹒“五柳孤松客”的臺灣情緣﹒《福建日報》2023年12月12日7版【海峽】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