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快樂農夫”何耀順:“未來20年都會在大陸發展”
詳細內容

“快樂農夫”何耀順:“未來20年都會在大陸發展”

時間:2021-04-25     【轉載】   來自:海外網

微信截图_20210425085713.png

何耀順(左)和團隊成員在佛山賢魯島的臺灣新農業示範基地耕作。  (受訪者供圖)

何耀順是位貨真價實的臺灣農民。


別誤會,這裏的農民不是我們想象中「頭戴蓑笠、捲起褲腿」的農民伯伯。33歲,臺灣屏東農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懂專業、有經驗,何耀順是位很吃香的現代農業技術人才。


不過,與他打過照面,你又很難把他與「知識分子」聯繫在一起。壯碩的身材,黝黑的皮膚,那是陽光和土地10多年來在他身上烙下的印記。握一握手,有種明顯的厚實感,是一雙長期在田間勞作的手掌。「叫我大順就好了。」他靦腆地對記者說。


大順是跟着學長學姐的腳步來到大陸的。「每個年輕人都希望有更大的舞臺,而我們在臺灣從事農業技術,看不到多少發展空間。於是我跟着學長學姐的腳步,4年前來大陸發展。」臺灣市場規模小,對現代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專業人士都在往外走。大順的同行中,有去東南亞的,有去美國的,他喜歡大陸,因爲這裏既沒有語言文字的障礙,也省去遠渡重洋的辛苦。「未來20年,應該都會在大陸這邊發展了。」


「登陸」第一站,他落腳在安徽合肥。合肥農場200多畝地是他的「小天地」,種植、生產、販售有機蔬果,一條龍參與下來,大順基本摸清了如何把自己所學融入大陸市場,收入也還令人滿意。不料2020年春夏,一場洪水來襲,農場損失慘重,剛起步的事業遭遇挫折。「做農業就是這樣,要承擔天災風險。」


大順從頭再來。很快,經臺商朋友介紹,他轉場到北京市郊懷柔區楊宋鎮,還是種植有機蔬菜。「大陸市場很大,總能找到發展機遇。」他在這兒承包了31個蔬菜大棚,輪作17種蔬菜,每天5點多起牀,第一件事就是進棚巡視,查看蔬菜生長數據,打理耕作。直到晚上做完第二天工作規劃,忙碌的一天才算結束。幾個月的付出,秋天的大棚裏終於掛滿青青紅紅的有機黃瓜、番茄、辣椒、茄子,都是他的「寶貝」。「看着幼苗在自己的澆灌下掛滿果實,那種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很開心。」


2020年底,大順從北京南下廣東佛山,決定到粵港澳大灣區去闖一闖。「還是繼續做有機農產品。大灣區本地農產品比較少,市場潛力很大,而且這裏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與臺灣很相似,可以讓臺灣農產品更好地落地適應,然後往全國輻射推廣。」目前,大順在廣東佛山的賢魯島租用了33畝農地的20年使用權,作爲臺灣新農業示範基地進行建設。同時,他還找到了一羣志同道合的兩岸農業專才,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準備在苗圃種植和農產品再加工領域深耕,做大做強。


「一直選擇做有機農產品,除了經濟方面的考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保育土地,永續發展。」大順非常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認爲土地資源不能無限度索取,要把握好效益與環保的平衡。


「我喜歡做一個農夫,生活單純,不用交際應酬,每天看着作物們向上生長,收穫的時候最有滿足感。」一般人都覺得搞農業辛苦,大順卻很喜歡自己的職業。與記者談起具體的農業技術,大順精神飽滿,興致盎然:「比如同樣是種植大棚蔬菜,南北方氣候不同,需要根據專業知識,一邊摸索一邊調整。這樣的經驗,若留在臺灣是很難獲得的。」


對於大陸新出臺的「農林22條」,大順表示歡迎,服務更全、補貼更多,估計會吸引更多學弟學妹到大陸發展。「到大陸二線以上城市工作,薪水普遍比臺灣有優勢。而且大陸市場更廣,舞臺更大,未來可能性更多。」他經常鼓勵前來諮詢的學弟學妹,如果真的要在農林領域做一番事業,就來大陸吧。抓住機會,趁着年輕!(本報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23日   第 04 版)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