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專訪周櫻: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詳細內容

專訪周櫻: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時間:2020-06-29     【轉載】   來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6月28日電 (記者 林春茵)“少兒美展作品映射當代社會及兩岸關係,是與成人社會的一種對話。”策展人、雲揚天際文化藝術機構負責人周櫻28日在福建省美術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線下舉辦美展困難重重,但是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仍然如期而至,並將於7月將走進臺灣高雄,是因為兩岸業界的共識——兩岸的美育,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對話。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618.png 

設於福建省美術館的展廳裏,熱愛藝術的孩子們戴著口罩在臨摹自己喜愛的畫作。受訪者供圖

 

藝術力量“賦彩”當地文化保存

 

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首展,原計畫6月28日落幕,因呼聲太盛,再繼續展出兩個星期。本次展覽由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臺灣中華文創發展協會、雲揚天際文化藝術機構、福建省美術館等兩岸多家機構共同發起,廈門市海滄區文聯協辦。

 

是展緣起於2008年汶川地震援助。周櫻和朋友們發起關懷災區兒的美術教育援助,發起“小海豚”公益藝術行動。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640.png 

周櫻是專業策展人,長居香港。她認為,舉辦少兒美展,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偏遠民族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邊遠山區的孩子得以展現他們的想法和天分。受訪者供圖

 

“當時,對汶川文化教育類的援建很少,有人質疑,你們這個沒有什麼用。”周櫻笑說,這群畫家、音樂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確實不是帶著很多錢和糧食去的,“我們是帶著藝術的力量,一點一點地做,最初旨在用藝術教育幫助兒童災後心靈康復,後來催動孩子、老師去認知母體文化,做當地文化的保存。”

 

2009年,首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開展。周櫻邀請四川災區少年和臺灣學子共同在廈門研習。音樂、色彩,牽引孩子們步入療愈,他們的畫作流露出“廢墟上流露的微笑,在災難面前的勇敢無畏”。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711.png 

周櫻時常化身講解員,為蜂湧而至的觀眾講述每一幅畫作的由來和特色。受訪者供圖

 

伴隨著兩岸少兒美展持續“對畫”,跨越海峽的人文關懷專案輻射越來越廣。關注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原‘知’原味”、幫助盲童的“藝術無障礙”、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蒲公英行動”……兩岸有超過70所學校受益於這些美育援助專案。

 

“美育”推動下,苗族剪紙和草編、土家族樹皮畫,雲南岩彩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臺南臺東、川藏甘寧的鄉土題材得到挖掘。“很多地方一開始會覺得自己落後,文化沒有價值,漸漸地,他們覺得自己的文化豐富又燦爛。”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733.png 

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首展,原計畫6月28日落幕,因呼聲太盛,再繼續展出兩個星期。 呂明 攝

 

在大陸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美育喚起的“民族文化自信”為地區發展“賦彩”“賦能”。周櫻坦言,過去不少地區因現代化衝擊、村民外出務工而出現傳統文化斷層,近年來有些地區已將美育作為契機,以文創概念或藝術作品作為經濟發展風口,“我們樂觀其成”。

 

周櫻說,身處這個時代,我們有責任堅持正確的事,並讓人為的錯誤儘量減少;身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使命,為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有道德、更公正、更有品格的未來。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754.png 

福建龍岩9歲邱楷惠的作品《把圓送給未來》。受訪者供圖

 

兩岸“對畫”觀照民族文化多樣性

 

周櫻是專業策展人,長居香港,每年奔波於廈門、北京和臺灣,持續舉辦這麼大規模的展,是什麼令她如此堅持?

 

周櫻坦言,一路走來的初衷很簡單:兩岸藝術家們都覺得,有了這個展,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偏遠民族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很多邊遠山區的孩子可以展現他們的想法和天分,“藝術給予心靈力量,彌足珍貴”。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826.png 

臺南13歲林晏漁的作品《給我的世界一個擁抱》。受訪者供圖

 

少兒美展的意義,在於提供平臺,聯結各地區“最有生命活力”的藝術實踐。周櫻認為,這十餘年美育工作,對兩岸少兒美術發展是有所推動的。

 

臺灣北部、南部和東部,都有一定數量作品參展,苗栗、花蓮、蘭嶼的少數民族習俗,盡入畫中,臺灣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得到非常充分的體現。大陸的美育也得到長足進步,比如福建龍岩的版畫作品,題材和表現手法趨於豐富,“已經形成文化層次”。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900.png 

馬來西亞12歲羅啟滔的作品《燃燒戰爭的和平蠟燭》。受訪者供圖

 

周櫻也慣於把兩岸作品並列,相互參照對話,令觀展者感受兩岸文化“參差多元,美美與共”。

 

於是在是展中,可以看到14歲的臺灣新北小畫家葉芷寧所繪的豐魚祭、11歲的臺灣小朋友謝秉叡所繪的廟會,福建“客家遊大龍”和北京大鼓等畫風不同,材質各異,卻以“傳統習俗”主題並陳一隅。有觀眾在現場受訪表示,感知到兩岸傳統文化多樣化共存,小朋友以藝術介紹家鄉,這份熱愛和美的眼光令人感動。

微信截图_20200629085931.png 

臺灣新北11歲謝秉叡的作品《一個希望》。受訪者供圖

 

周櫻笑說,就是要從300餘幅入選作品中梳理邏輯和結構,“令觀眾‘看見’畫家之用心”。而過去10年間,該展已累計收到畫作逾20萬份,展出50場次,觀展人數超過百萬人次。

 

記者看到,設於福建省美術館的展廳裏,熱愛藝術的孩子們戴著口罩在臨摹自己喜愛的畫作。周櫻時常化身講解員,為群湧而至的觀眾講述每一幅畫作的由來和特色,她的藝術眼光和對公共事件的批判性看法,成為是展一個獨到的風景線。

 

周櫻在社交媒體上感慨道,看著稚嫩認真的孩子們,聯想到最近與孩子有關的公共事件,強烈地希望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無論在教育形式和成長安全上,都需再加強維護和落實推動。

微信截图_20200629090002.png 

8歲安時勳的作品《坐上海豚去旅行》。受訪者供圖

 

美展作品擴大華人圈影響

 

每屆大展都特別邀請兩岸藝術家參與,“引領、傳承文脈”。臺灣不少知名畫家曾現身該展,今年則主邀大陸版畫家於承佑。他的一幅白玉蘭繁花壓樹的黑白版畫,在周櫻解讀中,“道盡疫情中生命悄然離去的悵然和悲慟”;另一幅闖入現代建築的麋鹿,則提醒觀者“思索人類該如何與自然友好相處”。這為以“兒童畫”為主體的畫展奠基下深刻的人文關懷。

 

如今,該展成為兩岸規模最大、藝術水準最高的一項少兒美術交流活動,影響力在華人圈逐漸擴大。不僅港澳地區連續多年參與,近年更有馬來西亞百餘幅首次投稿,帶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與各地少兒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美育交流。

 

美展由是增添馬來西亞的巴沙文化。周櫻所激賞的一幅馬來西亞畫作中,“人物”穿越田園、叢林及都市,遭遇諸多意象,周櫻認為,“一如成長中面對的友愛、自由等價值觀念選擇。”

 

周櫻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文脈同源,因不同歷史背景的影響,在地域、歷史、文化、教育上產生異同,這些體現在孩子身上產生了有趣的鏡像折射。“對於少兒來說,繪畫是時代與世事、生活與情感的直觀反應,孩子們的眼和心就是我們身邊隨處都在的鏡子。”

 

周櫻說,少兒畫作生動反映出該地區社會生態的大部分狀況,作為持續11年、有著最廣泛華人地區少兒參與的創作和展覽,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就是這些不同的折射所組成的多棱萬花筒,由此展開的更是與社會、與當代、與未來的持續對話”。

 

中新網記者關注到,少兒美展舉辦這十餘年來,周櫻的一段引言一再被提及:“大陸和臺灣,在地域的兩岸;孩子和成人,在光陰的兩岸。無論地域還是光陰的兩岸,都存在著自我之外的他者,都需要我們以智慧和慈悲去瞭解和穿越。”

 

“這個大展用藝術陪伴不同地區孩子成長。”周櫻說,海峽阻隔,更需要“對畫”。(完)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