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耄耋票友續臺北梨園情
詳細內容

耄耋票友續臺北梨園情

時間:2020-01-21     【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93歲的李毅清穿著整潔的格紋西服,腰板挺直,神色自若,在京胡和鼓點的伴奏聲中,開唱折子戲《莊姬公主》。有一陣子沒唱戲,他一口氣要了四個戲牌,過過戲癮。

 

李毅清唱的是如今非常罕見的男旦。“我11歲的時候,正值抗戰,跟隨從軍的家人在部隊裡生活,遇到一位很好的京劇師傅,從此迷上了京劇。一開始學老生,結果師傅發現我有‘小嗓’,更合適唱旦角。”他說。

 

不論是青少年時代在戰火中奔波,還是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來台而後退役去公司上班,李毅清都沒有放棄京劇愛好,漸漸成為臺北京劇票友圈的知名人物。三十歲出頭,他意外獲得當時臺灣知名老生演員胡少安的賞識,加入海光劇團,合作超過200場戲,轟動一時。

 

回顧70年票友生涯,不論梅派的《宇宙鋒》、程派的《鎖麟囊》、荀派的《尤三姐》,還是張派的《趙氏孤兒》,李毅清都拿手,精熟的劇碼超過80部,參與了800多場演出。去年底,他還赴美國洛杉磯演出。

 

“對京劇就是著迷,一陣不唱就想。我能健康活到這個歲數,跟唱戲有很大關係。”他說。兩三年前,他還保持著每週參加兩次票友活動,一次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票友組織,又稱“票房”,據李毅清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北有大大小小200多個票房。“愛京劇的人很多,京劇是高雅的娛樂。”他說。

 

現在,李毅清經常去的“響宴國劇社”是臺北唯一一個每天都開放的票房。坐落在臺北老城區的深巷裡,為了不叨擾鄰里,這個位於居民樓一層、30多平方米的開間白天也門窗緊閉,拉上厚厚的窗簾。

 

室內佈置乍一看仿佛傳統老茶館,唯一不同的是五顏六色掛滿一面牆的塑膠小牌,上面印著各種折子戲的戲名。“黃色的是老生,綠色的是青衣,紫紅色的是花臉,橙色的是小生,藍色的是老旦,票友們想唱哪出拿哪個牌子,掛到今日演出的白板上,一目了然。這可是我的小發明。”“響宴國劇社”的主持人徐純秋頗為得意地說。

 

年近七旬的徐純秋也是票友,開辦“響宴國劇社”是希望大家有地方吊嗓子排戲,交流學習。

 

2004年“響宴國劇社”成立時,經常參與活動的票友有120多人,目前只剩下60人左右。“這裡面最年長的104歲了,80歲以上的居多,70歲上下的不到20個。這些年陸陸續續不少老票友去世,人就越來越少了。”徐純秋說。

 

她還記得最熱鬧的一天,小屋裡坐了66人,有36位票友表演。“最近能來十幾個人就算熱鬧的了。”她說。目前臺北每週有固定活動的票房不到20個,成員規模都不大。

 

京劇不受年輕人喜愛是一個原因,多數老票友都是年輕時就接觸京劇,才把愛好維持至今。“如今年輕人沒時間、沒精力去學這樣一個比較複雜的傳統文化。”徐純秋說。

 

李毅清認為,另一個原因是臺灣近年來大力扶植歌仔戲等閩南劇種,京劇不受重視,得不到推廣。

 

“我不再每週來唱戲,倒不是現在年紀大了,是因為沒有好的胡琴老師伴奏。”李毅清說,“過去兩岸交流熱絡的時候,經常有大陸的胡琴老師參加票房的活動,最近這幾年就很少了,非常遺憾。”

 

身為票友,徐純秋常常去大陸交流。“大陸的京劇票友太幸福了,政府重視支持,有些還提供免費的場地,提供補貼聘請京胡老師,參加活動的費用也低。我們太羡慕了。”她說。

 

儘管條件有限,票房環境簡樸,唱戲還要自掏腰包,這些忠實的京劇票友仍然非常珍惜“票戲”的機會。當胡琴聲起,鼓點敲響,老人們投入地打起節拍,為同伴的演唱鼓掌叫好,以他們的方式在臺灣延續梨園傳統。 據新華社臺北電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