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臺灣寫真:臺灣“農夫”盼“仿生農業”惠兩岸
詳細內容

臺灣寫真:臺灣“農夫”盼“仿生農業”惠兩岸

時間:2020-01-09     【轉載】   來自:中新社

臺灣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有一家“天愈農場”,種植方式獨樹一幟——利用地下線路與滲透管模仿人體血液迴圈模式,將水與養分輸送到土壤中。農場的創辦人楊浩稱之“仿生農業”,並努力推動這種高效、綠色的種植方式惠及兩岸。

image.png 

圖為楊浩與妻子葉碧芳在工作中。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1985年,因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因食得病,原本從事金融業的楊浩決心上山轉做農夫,從零開始,瞭解水源、土壤、作物、氣候、生態等自然規律。經過30多年的執著探索,楊浩領悟到土壤裡的微生物是關鍵,他開發出地下灌溉系統,在大陸、臺灣取得多項專利。

 

日前,中新社記者走進農場看到,一排排小蕃茄、丹參、馬郁蘭等植物綠意盎然,角落有幾個超大圓桶,向作物不斷輸送營養液,這就是“仿生農業”的“秘密武器”:圓桶是整個系統的“心臟”,利用重力原理將營養液泵送到整個農場的地下咻敼芎蜐B透管,讓植物直接從地面之下吸收水分和養分,不僅能大幅減少散失,全自動化的操作還能節省許多人力。

 

與楊浩一起“務農”的妻子葉碧芳如今是農場的管理者。“我們的地下灌溉系統就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樣輸送淨化水、營養液,還有空氣。”她介紹,營養液用米糠、骨粉、豆粕等材料製成,包含有益的微生物群,具有分解發酵、抗病蟲、固氮等功能。

 

圖為楊浩的兒子楊子謙觀察營養液配比是否合格。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仿生農業”無毒無農藥,省水、節能。雖然初期實施時需要埋管線、建溫室,但不必翻土休耕、作物可連作多次,長期來看能讓栽培更有效率,大大減輕傳統務農的辛勞,且農產品供貨穩定,可直接將新鮮食材從產地呱喜妥馈詈浦赋觯稗r場可模組化、規模化、多元化,是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近年來,楊浩積極將“仿生農業”技術推廣到廣東、江蘇、香港等地。

 

圖為在香港上水金錢村的“仿生農場”。中新社發 鐘欣

 

2018年,楊浩位於廣東虎門的第二家合作農場落成,正積極籌建第三、第四家仿生農場;在江蘇蘇州已啟動60公頃天愈仿生農業專業區建設,將結合當地人文特色,推動建成旅遊、教育、養生、輔醫研究相結合的生態園區;在香港上水金錢村,楊浩以環保為主題,定期舉辦多元化工作坊,打造融合休閒、資源再生、農業、教育一體的旅遊休憩場地。


 

圖為楊浩的妻子葉碧芳與兒子楊子謙在農場中查看作物長勢。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我希望未來的農場不僅可以養生、度假,更可以吸引都市的年輕人、退休老人回歸農村。”楊浩表示,並未打算讓“仿生農業”技術成為自己的“獨門秘笈”,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瞭解和哂盟募夹g,並將其“回歸農村”的理念傳達給兩岸,“讓鄉下不沒落,使都市更加安定”。()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