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用“在地”點睛“民宿+”——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側記
詳細內容

用“在地”點睛“民宿+”——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側記

時間:2023-11-09     作者:馬丹鳳 羅昱倫【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記者 馬丹鳳 見習記者 羅昱倫

6日,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上,一場圍繞“發展鄉村民宿經濟,助推兩岸融合發展”主題的研討正在進行,“在地”“民宿+”成爲與會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臺灣民宿的核心價值是做在地、美食、農業、文化、藝術、旅遊、創意、環境、社區。沒有這些,民宿就只是滿足簡單的住宿需求。”臺灣創意民宿協會理事長林佳民探討如何通過“民宿+”,讓遊客感受民宿的“溫度”,並帶動地方創生。

“一家民宿就是一個故事的開端。民宿要有主人魅力,要與在地人文歷史、景觀風貌,特別是生產生活緊密聯繫。”作爲一名民宿業者,臺灣新北市民宿協會理事長呂人鳳分享了自己的經營心得和做法。

何爲“在地”?呂人鳳認爲,“在地”就是所在地,它是最接地氣的地方。“民宿要和所在地發生緊密連接,帶動一片,而不是成爲忽略了和所在地聯動的‘網紅點’。”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支持三明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而去年,我省專門出臺了促進民宿發展的若干措施,把民宿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等規劃中。與會的專家學者和民宿業者表示,當前兩岸民宿業的融合,已成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對此,在三明市從事鄉建鄉創的臺灣跨界自造運營長蔡幸爵非常認同。近年來,蔡幸爵及其團隊協助當地組織開發了不少“民宿+研學”的活動:復原宋代龍窯,讓前來觀光研學的兩岸師生就地取用制瓷原料;將農田打造成五色稻田,供孩子們在田間地頭嬉戲遊玩;舊房改造中,留下客廳的案臺、柴火灶等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時代烙印的物品,讓民宿主人能“從一處細節出發,講一種文化,品一味鄉愁”。

“鄉村研學是鄉村民宿的進一步拓展與升級。”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鄧啓明也將目光放在了“民宿+鄉村研學”上。他說,兩岸民宿各有特點,各有所長,臺灣在民宿與鄉村研學等方面起步早、經驗多,福建省可供研學的文化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市場潛力巨大,兩岸民宿業者攜手合作,就能產生“1+1>2”的效果,助力鄉村振興。

“大陸有廣闊的舞臺,只要兩岸業者優勢互補、各展所長,民宿業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大陸旅遊民宿等級評定和複核專家、廈門曾厝垵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始人寧軍用一組數據來佐證自己的判斷,截至今年5月,我省共有民宿10,006家,客房數超過12萬間,床位數15.61萬個,總投資超過256億元,從業人員4萬多人。“福建民宿業正在高速發展。”寧軍說。

“兩岸民宿業要融合發展,除了理念交融,還要標準共通。”寧軍建議成立“兩岸民宿行業融合發展聯盟”,由聯盟牽頭,會聚兩岸人才,共同制定“兩岸旅遊民宿共通標準”,共同遴選和建設一批“兩岸旅遊民宿研學基地”“兩岸民宿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共建兩岸區域公用品牌……

與會嘉賓對論壇的舉辦地三明的民宿業發展也寄予厚望。“三明要做好民宿業,就要用好‘紅色’和‘綠色’。”鄧啓明說,“作爲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是三明的獨特優勢,青山綠水的好生態是又一張亮眼名片,三明的民宿產業大有可爲。”

馬丹鳳、羅昱倫﹒用“在地”點睛“民宿+”——第二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側記﹒《福建日報》2023年11月9日7版【海峽】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