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廈門大學的“臺灣情緣”
詳細內容

廈門大學的“臺灣情緣”

時間:2020-09-14     【轉載】   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微信截图_20200914091253.png

廈門大學思明校區鳥瞰圖(資料圖)

 

寶島臺灣,遠古時期與大陸相連。後海面上升、地質變化,相連的陸地部分淹沒,形成臺灣海峽,出現臺灣島。雖隔海但不遙遠,臺灣海峽最狹處僅130公里、最深處不過80米。1921年,在海峽西岸的福建,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選定廈門演武場——昔日鄭成功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一方石錛,萬年光景

 

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所人類博物館。館中文物8000多件,其中有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名為“有段石錛”,採集地:“臺灣”。

 

“臺灣之有石器時代遺物,餘久已聞之,抵臺後即注意於此。”這是廈大首屆學子、人類學家林惠祥1929年赴臺採集文物的記錄。此行林惠祥深入臺灣高山族聚集區,帶回文物標本一百餘件,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成為我國首位系統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在其遺作《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文化特徵之一: 有段石錛》中,林惠祥推斷出臺灣新石器文化來自大陸,高山族先民主要是從大陸遷去。

 

一紙家書,萬分熱忱

 

“我們是帶了一顆熱盏男摹W習的心、為臺胞服務的心。”1947年赴臺工作的廈大校友黃子錚給母校寄信寫道。

 

1945年臺灣光復。地緣相近、文化同根,臺灣與廈大率先開啟往來。廈大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之一,1946至1949年間招收臺生近百名。臺灣學生對廈大也青睞有加,第一批“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中,志願選擇廈大的最多。

 

臺灣光復後,廈大畢業生滿腔熱情赴臺參與重建。1945-1949屆廈大畢業生赴臺就超300人,助力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十大建設”中,有六項由長汀廈大學子主持或參與主持。作為規劃設計專家的過鮑生全程參與了從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建設;陳振華“從黑髮到白髮,一生與臺電共成長”;金世添等被稱為電信行業的“廈大八金剛”;嚴家睽推演出的計算洪水量公式至今仍被採用;江舉謙、姚一葦、盧衍祺等90餘位廈大校友先後赴臺從事教育、文藝工作……

 

一個約定,萬山無阻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1980年,海內外第一個專門從事臺灣研究的學術機構——廈大臺灣研究所(後為廈大臺灣研究院)成立。其開創了多個第一: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創辦第一份專門研究臺灣問題的學術刊物,成立大陸第一個專門研究臺灣的民間學術機構……

 

“第一次到寶島臺灣很激動,這一步也很艱難”。1991年,廈大校友範麗青是首次赴臺採訪的兩名大陸記者之一。不只是範麗青,張克輝,盧嘉錫,孫亞夫,多位中台辦、國台辦領導……許多廈大人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奔忙。

 

1995年《廈大與淡江大學學術交流協議書》在臺簽署,開創兩岸校際交流合作先河。廈大已和臺灣33所院校開展合作,每年逾千名師生互訪交流。廈大也是大陸對臺招生最為活躍且招收臺生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

 

一場重逢,萬般深情

 

“鄉愁是一灣湝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廈大1948屆校友餘光中一首《鄉愁》傳遍兩岸。“怎料得到,當時回顧船尾,落到茫茫的水平線後的,不僅是一嶼鼓浪,而是厚載一切的神州……”如餘光中所說,一去竟不知歸期。

 

同是廈大學子的兄弟倆黃典铡ⅫS典權一分隔就是40年。借在香港參加研討會,兄弟倆終相逢,抱頭痛哭。只是黃典權一生未回大陸,臨終前他將自己珍藏的臺灣古地圖轉贈廈大。

 

兩岸破冰後,廈大臺灣校友、1948屆畢業生周詠棠多次回到母校,為學校捐獻數百萬助學金。“臺灣矽谷之父”、校友何宜慈,生前頻赴大陸助力北京中關村、廈門火炬園、廈大交叉學科建設等。

 

一屆屆廈大赴臺畢業生,為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復興,發光發熱。正如餘光中所期盼,這一灣湝的海峽,多少悲歡離合,終會抹平。永恆的是來來往往中彙聚成的人情暖流,繼續延綿著這深厚的百年校地情誼。

 

陳 文  陳 夢  黃偉彬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9月12日第04版)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